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西瓜,被称为夏季的瓜果之王,是我们最喜爱的瓜果之一。它的原产地,现在一般都认为是非洲。据推测,它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胡峤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的《陷虏记》一书。

胡峤是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和萧翰一起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成为俘虏,七年之后才回到中原。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可见西瓜是由回纥传到契丹、再传入中国的。

但是,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大地,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候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历朝历代,不少诗人都写过关于西瓜的诗,下面我们就来读一首。

《西瓜吟》

(南宋)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

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

争如汉朝作公卿。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1)

文天祥的这首《西瓜吟》,用朴实的语言,将切西瓜的动作、吃瓜时的情景和感觉描绘得生动传神。

头两句,写的是切瓜的过程:取出腰间的金佩刀,一刀切破西瓜,这个西瓜状如玉瓶,青翠碧绿;三四句,描绘的是切开以后的西瓜。

西瓜其实有很多的品种,我们今天最常见的是黑籽红瓤圆形的西瓜,而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红籽黄瓤的长圆形西瓜,籽如红樱桃、瓤如黄水晶。

五六句,表现了吃瓜的过程和感觉:一口咽下,暑热烦躁顿消,两齿相合,口舌生津;末尾两句,提到的是秦末“东陵瓜”的鼻祖邵平。

邵平曾经被封为东陵侯,相传刘邦夺得天下之后,邵平不愿做官,就在长安东南的东陵卖瓜。

有这么好的瓜吃,卖瓜还能致富,不比在朝廷当官强?这两句和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了文天祥素有的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

中国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说明暑夏时节最适宜吃西瓜,不但可以解暑热、发汗多,还可以补充水分。

根据现代学者考察,现在北非苏丹境内还生长着大片原生的野生西瓜,这里现在也被认为是西瓜的起源中心。

自古以来,其实有不少诗人都写过西瓜,比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可见西瓜已经十分普及。

元代诗人方夔的“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更是把西瓜的甜爽清香和人们吃西瓜时的那种惬意神情和清凉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天祥的《西瓜吟》是用文字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生活场景,而西瓜也是很多画家笔下最常见的题材。

钱选的这幅《秋瓜图》描绘的就是瓜熟之际,野草旁生,新花又开的田园一景。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2)

▲《秋瓜图》元 钱选

纸本设色 63.1cm×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景中画的是一个长圆形的秋瓜,它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圆形西瓜不同。根据胡峤在《陷虏记》中的描述“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可见当时的西瓜就是长圆形的,和今天的冬瓜特别像。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3)

墨绿色的大西瓜呈现出碧绿油亮的色彩,白粉描出的瓜楞非常醒目,瓜叶脉用细笔勾勒,一片落在地上的瓜叶略有枯萎,说明已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4)

藤花先用细笔勾勒,再施以白粉,白色的花朵和墨绿的瓜果和叶形成黑白鲜明的对比。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5)

整幅画构图简洁,画幅虽然不算很大,却画得精致典雅,但精致而不艳丽,细腻而不纤巧,具有清润淡雅的格调,恣意洒落,充满野趣。

画家在图中题诗一首:“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6)

这首自题诗,用朴素无华的笔调来描绘田园景物,对整个画幅起到了充实内容和平衡的作用,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隐逸生活的态度和情怀。

钱选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大多有自己的题诗和跋语,既运用笔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又结合诗意来充实画意,所以黄公望说“知其诗者乃知其画”。

这种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形式,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

一千多年以前,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瓜,如今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成为了我们最喜爱的瓜果,而它们连绵不绝的藤蔓和多籽多汁的果实,含有多子多孙、福运绵长、荣华富贵的寓意,更使它成为了艺术家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7)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图8)

原标题:《西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